主管:中国报道新闻集团 主办:一画开天文化艺术协会

您当前位置:主页 > 高端访谈 >

高端访谈

裴国栋作品岁月沉思报道之(六)

时间:2015-10-19 11:11 作者:裴国栋 来源:一画开天艺术网 点击率:77


 
 
       作者介:

        裴国 男,族,出生于1950年7月17日(农历6月初3日)。甘省清水县贾裴家庄人。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先后任天水地委组记者、清水组组长、天水地区改支队办公室主任、天水市司法局公室主任、天水市法学会秘书长、天水市社会治安合治理公室副主任、主任,中共天水市委政法委会副书记。2010年按副地干部待遇退休。在国家、省级报志上近千篇文稿;起草撰写大量的公文文章。在社会治安合治理工作中做出突出的献,多次受中央和省市有部冂的表彰励。中央组织中央政法委曾予嘉
 


 

作者故居— 清水县贾川乡裴家庄。
 

一位甘肃政法干部的岁月沉思系列报道之一 

作者工作过的地方—天水市人民政府


 

前    言
 

       《岁月沉思》是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主线,真实地记录了记事以来近六十年我的家族和家庭生活及个人方面的实况。从家庭变迁、个人成长过程和事业奋斗中折射出所处的时代、生活环境、风土人情和社会发展变化过程及自己人生的成败得失。《岁月沉思》用真实的史料,把人生的经历呈现出来,表现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和道路的血肉关系。它实际也是我人生的感悟,也是历史的见证、时代的记录,用艰辛的汗水和忠诚铸成的奋斗之歌!  
        时光悠悠,倾尽繁华。我从内心深处突然浮起一个荒唐的念头,如果生命可以再来,我选择谁都不曾遇见,一生平静,而又安然的走完,去享受那落日余晖的惬意,可惜,这些都是自己心中的一种假设,已永远无法替代那些已存在的事实,和那段伤感的回忆!
深感在短暂的一生中,走过风、走过雨;经历失败、体会成功;品尝过痛苦、共享过欢乐;走过泥泞、踏过坎坷、经历过挫折、历经万苦千辛,幸运的才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阳光小路;不幸的甚至没有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小路,坎坷、挫折陪伴着一生。募然回首,灯火阑珊处,闪耀着自己走过的轨迹,晒下了自己的斑斑汗水……
        往事历历在目,心绪不堪回首,每当我闭上眼睛沉思,那故乡的炊烟、童年的月夜、父母亲的教诲,还有身后留下的串串人生足迹,以及那山间不知名花草发出的淡淡清香和村前东流小河潺潺的水声……犹如一幕幕古老电影镜头似的在脑海反复显现,仿佛把我带到了已然逝去却永不会磨灭的远方。
        我走过的六十多个春夏秋冬,有磨难、有忧伤、有无奈、有期盼、也有欢笑。过去的许多事情都已淡忘,但有些仍历历在目,件件在心,永远挥之不去。在我的人生旅途中,幼年经历了人民公社“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的忍饥挨饿;上学期间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在停课闹革命的浪潮中上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和“长征大串联”;退学回乡以后在生产队当社员,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战斗在改天換地的行列;在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的浪潮中当上了村上的民办教师,后来又被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上大学学习;参加工作先后在新闻单位、政法部门工作,经历了各种政治运动。回想起来这些历历在目,件件在新,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
        在闲暇之余,和同事聊天,与家人交谈,就会谈及幼年时的家庭磨难;学生时代的学习生活;父母﹑兄弟姐妹的生离死别;参加工作后岗位的变迁。这些亲身经历的往事,恍如昨日。故此在同事和家人的鼓励催促下,我坐在电脑桌前,生疏地敲起了电脑键盘,学习打字与往事回忆同步而行。那早已逝去的岁月在我心中引起了沉思,使我沉寂的心中掀起层层波浪,它时而使我兴奋,时而令我忧伤。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珍惜了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人生在世,与父母、妻子、儿女、同事和朋友之间相处实际都是一种缘分。坦诚地说,不论是在家庭、在单位还是朋友之间。我始终怀着一颗诚挚的心,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宁肯人负我,我绝不负人”这是我作人的准则。我习惯于換位思考,经常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在我的一生中付出与缘分紧密相系,与任何人没有大的过结。我问心无愧,尽管太多的辛酸融进了昨日的犁铧;尽管难以抹去的忧伤充斥着我的心灵;尽管大半生的精力挥洒在征途上;尽管痴笑我傻的声音挥之不去……但我做人的唯一指南是自己的良心和责任,感到慰藉的是自己的正直与诚实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我一生最大的遗憾是对父母敬孝不够。母亲在我参加工作不久离开了人世,没有享一天清福。父亲独居乡下,孤苦伶仃,去世在劳作的田野。弟兄之间有时也磕磕碰碰,悔之晚也。这些痛楚我始终无法摆脱,像一只无形的手一样时常触痛我的内心。
回忆走过的路,我深深地感谢曾经帮助、培养、教育我的领导和同仁,使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在政府衙门有了一席之地;感谢所有关心过我的亲人、同事、朋友,帮我渡过工作和家庭的道道难关;感谢九泉之下的父母亲,含辛茹苦地把我养大;感谢我的姐姐和兄长,是他们起早贪黑挣工分供我上学;感谢我的家人与我风雨同舟,共患于难,共同支撑了这个家庭!
        我没有著书立传之意,也没有让人评功摆好之念,只是想把自己的经历述说给后代,让他们不要忘记在人生道路上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好人之恩。让他们记住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开拓事业,成就美好的未来,让他们从我人生成败得失中记取教训,走好自己的路。
文章是现在写成的,而所讲述的许多事情,都是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廿一世纪初的陈年旧事。当年所亲身经历过的人,有的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有的也将是古稀之年。这其中的许多事件是对是错,历史大多已有定论。暂无定论的我也不多加评论,只好由后人去评说罢了。

 

                                                                                                                                      作者裴国栋
 

大型系列报道之六:文化大革命”的迹印
 
       上世纪的一九六六年,在全国开展了人所共知的文化大革命运动。那时我才十多岁,还处在朦朦胧胧的孩童时期。尽管我生活在偏僻的山村,社会的动荡、变化,仍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
 
       下面我就以当年一个十几岁娃娃的视觉,来记叙我身边所发生的一些故事。这一年我在贾川小学六年级读书。忽然有一天,老师告诉我们:“书本上的几篇课文《一条军毯》、《朱德的扁担》……不让读了,必须用浆糊封住”。我们不解地问老师为什么?老师说:“这是上面的指示,说是毒草”。我们越发地不明白:以前大哥哥、大姐姐们读这课文不是毒草,为什么临着我们读时却变成了毒草呢?这些问题当然老师也无法回答。后来老师逐渐地就不按书本给我们讲课了,基本上就是读报纸,看新闻。记得当时最抢眼的新闻就是:“邓拓、吴晗、廖沫沙,三家村黑店”,这些让我们孩子似懂非懂的词语在我们眼前、耳边反复出现。不管同学们会写不会写,都让拿起毛笔在旧报纸上写批判稿,并张贴在校院墙上。当时我还感觉的很好玩,很热闹。哪里会知道这竟然是一个空前的政治运动开始。
 
       1966年8月,我从贾川小学毕业考入清水县第二中学。二中在离县城百里之外的西部金集镇的山梁上。那时,清水县有两所县办中学,县一中设在县城的永清镇山城堡子。过去,清水县西部文化比较发达,特别是与天水县交界的郭川、金集、贾川、土门、远门等乡(镇)文化比较发达。西部文化比东部发达可能是在与天水县接壤的金集镇设立县办中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我考入清水县二中的哪时,“文化大革命”运动已经全面展开,轰轰烈烈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辨论”的“四大”活动风起云湧,学校成天开批判斗争会、书写大字报,基本上不了课。在“革命无罪,造反有理 ”的浪潮中,每天停课闹革命,批判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当权派”实际就是各单位的领导。从国家主席刘少奇到地方党政主要领导,都是红卫兵小将批判斗争的对象。
 
        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广场第一次接见红卫兵后,学生每天闹着串联,上北京见毛主席,根本无法坐在教室正常上课。
 
        从记事起就知道北京是一个离我非常遥远的地方。这不仅是指地理位置的遥远,而是指去北京对我这样的农村孩子来说更是遥不可及。
 
        回想我第一次上北京,真是像梦一般,至今记忆犹新。那一段难忘的经历,虽然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但深深地刻在我心中。
 
        十月上旬,由于在北京滞留着几百万红卫兵小将等候接见,给首都带来诸多问题。所以,中央下令选派红卫兵代表上北京接受毛主席的检阅。就在这样的形势下我被确定为赴京红卫兵代表,要去首都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清水县给两所县办中学分配红卫 兵赴京代表名额后,让学校推选优秀学生代表去北京接受毛主席的检阅。记得给县二中分配了二十四名赴京代表名额。上北京见毛主席那个学生不想去呢?学生你争我抢都要去北京见毛主席。学校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按班级分配名额,由班级推荐确定。我们当年入校新生,学校就按入校前小学分配了名额。我们贾川小学毕业十多名入校新生只分配了一名赴京代表名额。开始大家你争我抢,后来用举手表决的方式确定。说实话我从小人缘关系比较好,上小学时是班长,再加上家庭贫农成份,根子正,苗子红,所以我没有过多争取,就顺利的确定为红卫兵赴京代表。
 
        这一消息好象插上了翅膀,不翼而飞,很快传遍了我们那个穷山沟,有的说“国栋这个娃真有出息,小小年龄能上北京见毛主席。”父母亲虽没有文化,不知道北京有多远,也不知北京有多大,但知道北京是天子脚下,皇帝住的地方,上北京肯定是好事。兄长逢人便讲:“兄弟要上北京见毛主席呢!”这一消息使我从小在老家穷山沟就有了名声。
 
        按学校的要求,我匆匆忙忙到公社开了换全国通用粮票的介绍信去新华粮管所换粮票。那时不象现在有钱在什么地方能吃上饭住上店,在那计划经济时代在什么地方吃饭得有粮票,住宿得有介绍信。去新华粮管所要爬二十多里的山路,我担了六十多斤粮食也不不觉得累。母亲给我准备了简单的行李,拿出了多年积攒的十三元五角钱作盘缠。10月下旬的一天,我们接到去清水县城与县一中代表集结整训的通知。我们二中二十四名红卫兵代表,在学校一名姓刘老师的带领下,乘坐县上派来的一辆解放牌大卡车,兴高彩烈地去县城集结。那时,从县二中去县城交通不像现在这样便捷,从学校所处的金集镇到县城只有从远门梁绕行这一条公路。这条公路实际也是乡村便道似的沙土路面,弯道大,一会儿爬山一会儿下坡,翻山越岭,到县城差不多要整整用一天时间。我们乘坐的卡车是敞蓬的,车厢尘土飞扬,我们个个像土人似的,说话时只露出白白的牙齿,但知道要上北京去见毛主席,心里乐滋滋的,感到无比的兴奋。“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大家还不停的朗诵着毛主席语录,不停的唱着革命歌曲。有些歌曲至今我记忆犹新:“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海深河深不如阶级友爱深。毛泽东思想是革命的宝,谁要是反对它谁就是我们的敌人……”  
 
        坐了整整一天的敞篷卡车,天黑才赶到了县城。食宿安排在县一中,县一中条件比二中好多了,宽敞明亮的教室,铸铁取暖火炉,明亮的日光灯管,给人一种非常舒适的感觉。伙食也特别好,每顿大米饭、馒头和肉菜,既不限量,又不收粮票和钱,放开肚皮往饱里吃。这也是我一个穷山沟里的乡里娃有生以来第一次吃这样好的饭菜。我们和县一中的同学会合后,每天除训练队列、队形、步伐外,就是学捆绑被褥、打裹腿。把家中缝的不规则的棉被要捆绑得象军人背的那样四方四正。把穿着厚厚的棉裤从脚弯捆裹在膝盖处,像影视剧中红军长征时穿的那样。县上还安排我们在二十里之外的清水汤峪温泉免费洗了个澡。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大地会流淌出天然的热水,感到非常神奇。
 
        接连训练几天后的一天早上,我们接到了去天水火车站乘车上北京的通知。县上还免费给我们准备了途中日常用品。记得每人还发了两个县城特有的锅盔馍,我背在背包,一口也舍不得吃,生怕路上饿着。我们胸前佩戴着“甘肃省红卫兵代表” 的胸牌,左臂上戴着“红卫兵”袖标,手捧《毛主席语录》红宝书,背着行李和军用水壶,在清水县委一名姓纪干部带领下,乘坐两辆大卡车去天水火车站搭乘上北京的火车。下午六时左右到了天水火车站。连手脸都没来得及洗就手挽着手在拥挤的人流中往站台挤。听说这趟火车是甘肃赴京红卫兵代表的专列,实际专列不专,秩序非常混乱,车上车下人挤着人,根本无法移动脚步。好不容易挤进站台,但无法从车门上车,只好搭人梯从车窗往里爬。我拉你,你拖我的从窗口爬进了车厢。谁知车厢内挤得更加严实,行李架﹑人行通道﹑连厕所到处都挤满了人。背上的行李拖着转身也都非常困难。直到火车启动,拥挤的人群才开始慢慢有些松动。我们连忙放下背上的行李,坐在上面,才稍松了口气。
 
        对于从大山沟里出来第一次坐火车的我来说真是刘姥姥走进大观园,好不新鲜。在车厢内我们朗读毛主席语录,唱革命歌曲,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在列车上我根本没有闭上眼,白天两眼从窗外领略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晚上回味着这次幸运的机会。这趟列车逢站就停,从天水到北京走了一天两夜。第三天上午十点左右,才到丰台火车站下了车。在丰台火车站有两件事至今印像非常深:第一件是浪费粮食。在出站口垒放着土堆似的各式各样的馍,有的我也从来连见也都没有见过。据说是红卫兵在列车上吃剩下的馍,我们一起的其他同学也照样把背在绿挎包中吃剩的馍丢在这理,好端端的馍丢弃实在可惜。我们过年也吃不上这样好的馍,我心痛极了。城里人怎么这样遭蹋浪费粮食呢?我把我包里的馍掂了掂,没有舍得扔,在后几天陆续偷偷地吃完。第二件是吃饭坐车不要钱。在车站设有首都外地红卫兵接待站。登记后给我们每人发了《红卫兵乘车证》,免费可乘北京市内电车、公共汽车等一切交通工具,食宿由红卫兵接待站承担,自己不交费,换取的粮票和母亲给的盘缠没有用场。
 
        我们的食宿安排在北京地坛体育馆。北京地坛体育馆接红卫兵的大轿车早已停在火车站广场,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乘上了去北京地坛体育场的大轿车。车辆穿越在北京的大街上,我心里无比兴奋,我终于来到了昼思夜想的首都北京,来到了天子脚下。中午十二时左右,到了北京地坛体育馆。一进地坛体育馆,这里热闹非凡,到处是欢迎红卫兵的队伍,处处歌声嘹亮,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住宿安排在一个大车间似的房子里。地面上铺着木板,上面垫着草帘,我们打开自己的被褥铺在上边,就作为了自己的临时床位。吃饭一日三餐免费供应,每顿是肉菜白米饭,如果外出中午赶不回来,还供应一包饼干用于外餐。
 
        天安门是中国首都北京的象征,是我们十分向往的地方。在幼儿时就学会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的这首歌曲。到了北京的第二天,我就约了几名同学去天安门广场。从偏僻的大山沟到首都北京,什么都不懂,特别是语言交流十分困难。我们四处打问去天安门广场的路径。他们听不懂我们的话,我们也听不明白他们在说什么。无奈,我购买了张北京市交通图,查看后乘公交电车才到了天安门广场。
 
        上午十点左右,来到了日思暮想的天安门广场。雄伟的天安门城楼映入眼帘,城楼中央悬挂着毛泽东主席的巨幅画像,画像两侧书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巨幅标语。城楼上是当年毛主席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地方,是他老人家在此亲手按动电钮升起了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在广场中央;人民大会堂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广场的东西两侧遥遥相对。整个广场宏伟状观,气势磅礴,整齐对称,浑然一体。能在天安门前留个影是我日思夜想的事,也是人生最大的荣耀。天安门广场有许多专门为来人照相摄影的摄影点。他们都以天安门城楼为背景,选好景,用粉笔在地面划个圈,作为站立照像的固定地方。排队照像的人很多,排着条条长龙。我选择不太长的一个照像点跟在后边排上了队。一个小时以后就领到了号,付了带邮费一元二角钱的照像费用,签写了邮寄地址。大约十二时左右,终于走在照像师傅用粉笔划的那个圈内。此时此刻,思绪万千,心潮澎湃,从刚懂事开始,天安门就像一个天堂圣地一样。今天,我真的能站在天安门前照相,这是人生中的一种荣耀,这种荣耀甚至给我们全家带来了莫大幸福。那滋味至今回想起来心里总是乐滋滋的。照完像以后,我一直担心照片能不能邮寄回来。其结果回到家不久,就收到了这张珍贵的照片,至今保存完好。
 
        在地坛体育馆,我们每天是按照部队的编排管理,由解放军带队在地坛体育馆住地进行训练。排成方队,肩并肩手挽手,整队形练步伐,喊着“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的口号。我特别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抽空约上同学穿梭在北大、清华、出入于人大,往返在政府机构,看大字报,听大辩论,光笔记本记了好几本。虽说公交车是免费的,但首都北京毕竟是太大了,常常是清晨出门,傍晚才回到住处。马不停蹄地奔走十小时以上,但是说实话,一点也不觉得累。那时已是深秋十月,凉风嗖嗖,北京的气候也多变,我也丝毫没感到冷……。
 
        就这样十多天过去了,焦急的等待着能见到毛主席。十一月二日晚上,终于盼来了毛主席他老人家接见的通知。解放军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向我们宣布了这个好消息和有关纪律。主要是接见时在天安门广场上不得滞留和随意走动等事项。凌晨三点钟起床号吹响,我们以最快的速度洗嗽完毕,排成四人一列的队伍,打着鲜艳的红旗出发了。尽管夜色朦胧,寒气袭人,但马路上人声鼎沸,红旗飘扬,目标直指天安门广场。在路上不时地有队伍加入进来,汇成滚滚的人流。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从凌晨二时到第二天中午十一时左右,才到达天安门广场。广播中响起《东方红》的乐曲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走上了天安门城楼,广场上顿时一片欢腾,开始了第六次接见红卫兵。这次接见由陈伯达主持,林彪代表毛主席、党中央致辞。盛大的游行队伍在《大海航行靠舵手》的乐曲声中开始,排在长安街上的红卫兵队伍开始缓步行进,接受毛主席的检阅。富有节奏的“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的呼声响彻云霄。我们经过天安门时大概是下午二时左右。根本无法看清城楼上的细节。突然间在广场的喇叭中听到了毛主席略带湖南口音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万岁!”的声音。那一刻,在场的红卫兵都激动得泪花飞溅,热血沸腾,嗓子都喊哑了,但人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就在我们来到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期间,中共中央已经发出通知,红卫兵小将一律暂停乘火车、轮船、汽车来北京和去各地进行串连,要复课闹革命。接待人员开始找我们谈话,并进行登记,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尽快返回原地参加本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我们在北京已经呆了十多天了,暗自为自己庆幸。十一月十日,我们又匆匆踏上返程的路。火车隆隆地向西疾驰,离家乡天水也越来越近,我也开始思念家乡,思念父母。十一月十五日我们回到了家乡。学校还不能正常开课,仍然在停课闹革命搞政治运动。这年冬季,我又和其他同学一道步行“长征”兰州串联,在天水火柴厂学工锻炼。
 
        1969年2月,兄长和父母分了家,我就缀学回到了农村,成为人民公社的社员。又亲身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在农村的开展。我深感这场运动真是“史无前例” 、“触及人们灵魂” 的政治运动。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开展的“破四旧,立四新” 运动 、忆苦思甜教育和召开的批判斗争大会。
 
        我们林河大队包含着林家河﹑裴家庄两个自然村。林家河庄过去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雄厚的村庄。村上读书人多,富有人家多。解放前一户姓毛的大户人家在清水、天水两县都很出名。所以,这个村祖先留下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可惜这些文化遗产在“破四旧,立四新” 运动中毁于一旦。许多带有文物性质的门头匾额被砸毁当柴禾烧掉;收缴烧毁了非常珍贵的线装古书籍;毁坏了许多十分美观的雕刻古式家俱。凡是带有古式的家俱器械被破坏得一干二净。在那“祖国山河”一片红的时期,把村子巷道两侧的墙壁粉刷后到处书写上“万寿无疆”之类的标语口号;家家堂屋正面墙壁中央悬挂着主席画像。桌子上也摆放着毛主席的石膏像。早晚还要向他老人家“早请示,晚汇报”呢;上地干活也得做到红旗、主席像、主席语录牌“三上地”。人人都得手不离《毛主席语录》红宝书,个个胸前佩戴毛主席像章。那些爱献殷勤、耍小聪明的小青年还把毛主席像章戴在胸前肌肉上,也不管感染不感染,发炎不发炎,可笑至及。村子人口聚集较多的地方也塑有毛主席的塑像。农民自己用泥土捏造的毛主席塑像,管像不像但在人们心目中凡正是毛主席的像。裴家庄的毛主席塑像就塑在人口非常集中的广播场一个唱样板板戏的舞台上。社员上工前都得在这里“请示” ,收工回村后又在这里“汇报” 。
 
        文革时期盛行用“忆苦思甜”的方法,对年轻人进行思想教育。要年轻一代“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忆旧社会工人阶级、贫下中农所受的苦,思在新社会的幸福生活。进行忆苦思甜,立意在于将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不让工人,贫下中农吃两遍苦,受两茬罪。那时的电影,戏剧,小说等文艺作品。也都是这个主题。“天上布满星,月牙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凡是经历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人们,对这首当时盛行我国大江南北的歌曲,应该都记忆犹新。那时,只要听到这首歌响,你就会知道那里一定是在召开忆苦思甜大会了。我亲耳听过无数次的忆苦思甜报告。请来作忆苦思甜报告的,大多是老农民。他们不善言谈,讲之前要对他们进行辅导,告诉他们应该讲什么,不应该讲什么。做忆苦思甜报告的老农,大都讲在旧社会给地主扛长工打短工,吃不饱穿不暖的事情。讲述人回忆当时的情景,免不了真的泪流满面。说话哽咽。报告到这里的时候,听讲的人也都被感动了。免不了跟着留下同情的泪水。在这时候,负责喊口号的马上带领大家呼喊口号,增加会场的气氛。达到预期的效果。
 
        有一次,队里的一个老人给我们忆苦,开头他背书似的讲着多年来讲得滚瓜烂熟的空洞词句——阶级苦、地主老财黑心肠,断断续续背书背到吃不饱时,讲着讲着动了感情,就离开了章法,声音哽咽起来。哭着说;旧社会民国十八年饿死人,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那个饿呵,树皮都啃光了……。天啊,这老头糊涂了,竟然说出这样的话来。大家都低着头不敢吭声。大队干部没让老人再继续讲下去,老人似乎还没回过神来,把旧社会和新社会混淆起来。遇到这种情况。喊口号的赶紧解围。大声呼喊;“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听报告的人,也只好跟着大声呼喊。这时候主持人赶紧与老农解释,教他如何如何讲下去。遇到这种事,主持人也不好作过多的解释,害怕事情越描越黑。转移一下视线,也就遮掩过去了,没有人追究,没有录音,录像。只好当做没有发生,不了了之。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但在我们那个地方把春节搞得使人哭笑不得。社员初夕和大年初一不放假,继续战斗在大搞农田基建的火线上。大年初一天还没亮就把社员集中起来吃“忆苦饭”,进行忆苦思甜教育。“忆苦饭”是用麦麸、谷糠之类做成的不是“饭”的“饭”让大家吃。在那个环境那个敢不吃呢?吃完“忆苦饭”就仍继续在冰天雪地干活。
 
        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召开“批判斗争会” 是教育人的一种主要形式。“批斗会”的对象上至全国性的走资派,下至村上的地富反坏右。我经历过的“批判会”,一般是会场搭有台子,高高在上。没搭台子的,也要把主席台布置在干檐坎之类的高处。上方高挂会标,四周红旗飘飘,语录牌或者标语林立。会场干净整洁,庄严肃穆。附近的大树或者高大一些的房子上临时安装高音喇叭。有的“批判会”,会场周围有持枪民兵站岗巡逻,萧杀之气让人不寒而栗。人们未进会场,已经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把当地的地富反坏右押上台进行批判斗争。“批判会”的程序不外乎,会议开始;学习《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简称“两报一刊”)社论;领导讲话;各界代表轮流上台批判;领导总结;高呼口号,内容不外乎“拥护……”、“打倒×××”、“把×××批倒批臭”之类。然后上台发言念稿子。有的人读的通顺一些,错别字少一些;有的读的结巴一些,错别字多一些。念错了大家也不敢笑,一笑就是政治错误,甚至是“反革命”,那可不得了!能上台发言的人,都是领导信得过的红人,比较固定,每次上台批判的都是那几张面孔。
 
        1968年,文化大革命运动也步步升级,派性斗争激烈。清水县分为保守派和造反派两派,保守派和造反派。保守派全名为“毛主席革命路线红色司令部”,简称“红司”。造反派全名为“清水县八八战斗兵团”,简称“八八”。八八战斗兵团是因为八月八日成立的组织。学校学生、工厂工人、机关干部,甚至生产队社员都分了“造反派”和“保守派”两派,工人不做工,干部不上班,甚至农民不种田,成天进行派系斗争。发展到所谓的“文攻武卫”,真枪实弹武斗,听说一些地方也死了不少人。就在这样的关头,伟人一句话平定了天下!毛主席发出“复课闹革命”的号召后,学生很快坐到教室恢复了教学秩序;毛主席发出“要文斗不要武斗”的号召后,全国各地马上停止武斗,很快恢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毛主席发出“抓革命,促生产”的号召后,全国开展了革命大联合,迅速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
 
回顾“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始末,这场毛主上席亲自发动,广大群众参与的运动已过将近五十年时间,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时光流逝,再联系当今社会的现实和发展命运,反思一下共和国历史上对这场运动的认识,应该是不无教益的。面对当前严重的贪污腐败问题﹑私有制泛滥﹑金钱拜物教“深入人心”弥漫神州,革命精神、民族精神荡然无存的严酷现实。
 
        在那个大搞个人崇拜的年代里,其实人们不知道毛主席睡衣有七十多个补丁,不知道接见外宾一杯茶都要自己掏腰包,不知道伟人和百姓过着一样的生活。毛主席去世了这么多年,人民才从他身边工作的人员回忆知道了许多真相,才明白是别有用心的人所为。
 
        对文化大革命正如毛主席所说,确实犯了三分错误伤害了许多好干部和革命知识分子,给党和国家的工作造成严重破坏,等等。”但是,毛主席同时肯定文革取得了七分成绩。
 
        从发动这场运动的动机来看,主要是把这场运动斗争的矛头直指党内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换句话说是打击贪污腐败 ,防止领导层蜕化变质,其目的是确保党和国家不改变颜色。
 
        从手段上看主要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那时工人、社员可以面对面地给直接领导提批评意见;各级人大中第一线的工农兵学商代表占60%以上;由于强调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强调在农村紧紧依靠贫下中农,工人农民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都相当高。这也符合人民当家作主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
 
        从社会风气上看,是风正官清。官员腐败、分配不公、治安恶化、物价飞涨等现象几乎绝迹;学雷锋做好事,助人为乐,成了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不少地方可以说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从科技发展上看,科技、教育、文化、卫生都得到大发展。我国在搞出原子弹之后又以比西方国家快得多的速度搞出了氢弹、人造卫星、核潜艇并着手实施宇宙飞船计划;成这使我国的科技水平迅速跃居世界前列。
 
        从经济发展速度上看,经济建设得到长促进步。那时高于西方国家一倍以上的工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被全世界公认为经济奇迹。连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日本与俄国的现代化》一书都认为:“毛泽东时代中国经济增长全球第一。”
 
        从军事实力上看,我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越战争、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珍宝岛之战、西沙之战,都打出了军威、国威。
 
        从外交上看,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毛主席创立了著名的“三个世界”理论,积极帮助第三世界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革命的正义斗争,自然和一百多个第三世界国家建立了牢固的兄弟情谊。上世纪七十年代恢复我国的联合国席位,主要就是由这些兄弟国家“抬进去”的。
 
        这些显然都是站得住脚的,因为它们都是驳不倒的铁的事实,都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所以,需要对“文化大革命”进行反思。

                                                        
                                                                                                                                                               责任编辑:刘海洋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