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主页 > 巨匠之窗 >

巨匠之窗

似画非画情 禅声和心声

时间:2017-05-12 07:52 作者: 来源:中国报道新闻网 点击率:1479


 
似画非画情 禅声和心声
 
                                                             ——访一画开天文化艺术协会副秘书长冯景元
 


作者简介

 

       冯景元:毕业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系、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画院特聘研究员,黑龙江文化促进会会员,职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黑龙江北天画院画家,哈尔滨文史馆馆员,现任一画开天文化艺术协会副秘书长。

       景元先生青少年时酷爱绘画艺术,曾师从铁恩厚,藏尔康两位著名画家学习素描、水粉、水彩画。其素描速写功力深厚。也为后来改学国画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素养的深厚,对祖国国粹的深入了解而改学中国画。

       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习期间曾受教于刘汉民、高卉民、卢禹舜三位著名教授。这三位教授都是提倡在继承经典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画出时代风格。景元先生选择了中国传统的写意花鸟画作为他终生学习、探索的目标,从而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初学欲知笔墨,须临摹古人,古人笔墨规矩方圆之至也”(清董棨<<养素居画学钩深>>)他深明此理,因此他对徐青藤、八大山人、赵之谦、虚谷、任伯年、吴昌硕、蒲华等大画家的作品精心临摹,探索领悟,对于各家如何用笔、用墨、用色、构图经营都闇熟于心,挥运于指腕。

       他常说清方薰<<山静居画论>>中的一段论述对他的启迪甚大:“摹仿古人,始乃唯恐不似,既乃唯恐太似。不似则未尽其法,太似则不为我法。法我相忘,平淡天然,所谓摈落筌蹄方穷至理。”学习古人的画首先要毫发必似,似是为得古人笔墨、技法,继得精神、气韵,这叫入古。入古的目的是为出新。对临、背临、意临。二十余年后,他已是“运用尽于精熟,规矩 于胸襟,自然容之徘徊”(唐孙过庭语)。应该走自己的路了,再作画他“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清郑板桥论画)

       这时他开始走出家门奔向大自然,行踪常在山川原野,江河湖海,留连于花卉市场和动植物园中,手中的速写本换了一本又一本;案头上的写生稿渐次升高。<<爱莲图>>就是他在写生稿基础上创作的一幅以水墨为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佳作。画幅为一斗方,荷叶、荷花整体偏左,可谓左实右虚。两柄荷叶,前大后小,可谓前实后虚。两朵白莲,上大下小,上露下藏,可谓上实下虚,藏露相生。靠右,莲蓬结实,墨浓而茎高。再靠右后边,一茎莲蕾,墨淡而茎短。莲蓬、花蕾虚实相对,高矮相形,遥相呼应。整幅画左实右虚,左密右疏,四处空白均衡空灵。

       景元先生作画讲究笔墨、构图之外特别注意意境。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在王国维看来,文艺作品中的境界,是作者感情结合外界的景象的统一体。“有情有景”“情景统一”是艺术家要创造的艺术境界。

       景元先生注意以诗入画,他的画作多蕴藉着“诗性经验”。他曾说:明孙鑛《书画跋跋》中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昔人于摩洁有是评唉,然诗中画非善画者莫能拈出;而画中诗亦非工诗者莫能点破,二者互为宅第。”是出于实践真知。因他多年来一直专研诗词。他读诗,学诗、作诗。努力探索将诗与画相融合。他把作画的构思,章法、形象、墨法设色都尽力诗化。

       探索创新追求气韵,这是景元先生近几年的主攻方向。自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提出画有六法,而首推“气韵生动”。至今,我国传统绘画品评的最高的美学准则仍是“气韵生动”。景元先生认为:下手之法只在用笔用墨,气韵出于墨,生动出于笔,墨要浓淡相宜,干湿得当变化,笔要雄健活泼。他以笔墨艺术语言的表现为体,以以纸张颜料变革为用,大胆探索、实验、应用,偶得气韵生动之趣,神游意会欣然自得。他画的《秋荷图》可谓真正表现了“湛湿濛濛露不干,素荷隐隐水连天。”水墨淋漓清虚空朦的韵致。《雪里梅花图》《蕉蔭图》也是景元先生探索气韵的代表作品。如今,景元先生的写意花鸟画不论是斗方小品或是丈二巨制均能达到笔墨精良,构图新奇,空灵有致韵味悠长,使观者获得美的享受。而景元先生正值年富力强之际,如果能在坚持传统,着意创新的道路上跋涉前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会丘壑内营”(明董其昌语)定会随手写出而神会韵长。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艺术高峰等你攀登。



作者近照



作者近照




似画非画情 禅声和心声

                                  -----观冯景元画感
 

       尽态极妍,笔墨华滋,墨色淋漓,清新悦目,厚实灵动,浑然天成,等等。

       各位看官,大凡有一点心情留给国画的人可能对这一组词绝不陌生,没错,它们是经常排着队儿的登上众多画家的评坛上,今天,它们也同样可以毫无羞涩的在冯景元老师的国画舞台上闪亮登场,可在此之前,请允许我作为一名只喜画不会作不会评的草根一族,来用一首诗表达一下我对冯老师作品的感受。

纸上得来画外功

丘壑成熟在心中

浓装淡着有禅意

艳色素裹见佛性

凛凛行笔似雄风

款款生姿恰柔情

一幅一作从君看

幅幅作作意难重

       见诗即见意,是的,今天我就想从冯老师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禅意境界来谈谈感受。

       单从主题创作思想上来看,冯老师的画所表现出来的静虑思想和禅定意境已见形知意,别样手法易,别样画心难,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君,但即便不度,从技法角度来讲,行家也会从中窥之七八,可画意和画心非灵眼所觑,非灵手所捉,而是灵心所会 意之。爱荷者众,画荷者众,而冯老师笔下荷多是摇曳荷叶间,迎风半开,隔叶影动的若隐若现,足有千年洞里观世间的隐逸之趣,但也绝非冷眼看沧桑的薄凉孤傲,荷香自有蜻蜓落,水清自有鱼来戏,景好自有鸟栖息,荷上蜻蜓,水中鱼儿,岸边闲鸟,这些生灵不仅仅是以动破静的笔法,更有一种人间烟火的温暖和谐,如同真正的佛禅义旨,并非远离尘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在烟火中静虑其心,在互温中取暖。同样,冯老师的鸡图也是如此,与花伴,与鸟伴,与家人伴,都是乡间野趣的真实生命状态,超脱了 “鸡鸣不只为报晓”的功利清怀。再看字与画的映衬,鸡与吉谐音象征,题字中看似透出俗意,却也正是传统文化精神中最真切实在的心理诉求,而并非商业噱头中的心理安慰和对市场需求的谄媚,这就是佛学里说的本来面目和本地风光。

       鸡与荷,一个人间烟火,一个隐世之君,正是体现了画家一半出世一半入世的生活态度,用色中的浓装淡抹,艳色素着,万墨丛中一点红,用笔中的浓淡变化,干湿对比,深浅张衬,饥饱相对,构图中的自由与规范,透脱与雅驯,都丰富的再现了画家思想中的中庸之思。再看画面的起承转合,虽非领异拔新,却在一气贯之中似断非断,似连非连,行笔不停,停而不滯,是一种看不见的存在,是无形的呼应,既有禅情佛趣,又有哲学思想中良贾深藏若虚的机锋转语,出言吐语看似模糊,实乃一笔中的,落到明处,是真正的见心见性,颇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脱自然。

一气看之,总揽其尽

精切视之,寻其肤寸

与人共赏,享其心悦

独自玩味,得其禅静

       对冯老师的画,单是一个喜欢是表达不了的,然而珠玉其上,万言皆逊,如我之门外汉,应是王夷甫口,难道阿堵之于计耳。一切尽在有无之间,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毕竟,世尊拈花,只有迦叶一个人在微笑,或许,世尊和迦叶都只是冯老师一人而已。


张立辉 著

 



冯景元作品之一



冯景元作品之二



冯景元作品之三



冯景元作品之四



冯景元作品之五



冯景元作品之六



冯景元作品之七



冯景元作品之八



冯景元作品之九



冯景元作品之十



冯景元作品之十一



冯景元作品之十二



冯景元作品之十三



冯景元作品之十四



冯景元作品之十五



冯景元作品之十六



冯景元作品之十七



冯景元作品之十八



冯景元作品之十九



冯景元作品之二十



冯景元作品之二十一



冯景元作品之二十二



冯景元作品之二十三



冯景元作品之二十四
 

  【责任编辑:刘海洋】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