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主页 > 综艺大观 >

综艺大观

访著名画家齐人的精彩艺术人生

时间:2015-10-11 12:04 作者:齐人 来源:一画开天艺术网 点击率:117

  

齐人简介
  
     齐人,字瑞泽,一九六一年三月生于哈尔滨。一级美术师,黑龙江省民盟盟员,民盟中央美术院黑龙江分院常务理事,哈尔滨文史馆馆员

  现为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武陵书画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雷士书画院副院长,黑龙江书画养生协会副会长,中华人物书画院黑龙江分院名义主席。作品曾参加黑龙江省花鸟画大赛。国庆四十周年展。哈尔滨首届“银蛇碑”青年书法绘画大赛获一等奖。二OO四年十月在东莞豪门大饭店艺海厅举办个人画展。同年十一月在东莞豪门大饭店艺海厅举办《郎鸿叶,齐人书画作品展》。

        O八年五月作品《志在凌云》在第十四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中获中国花鸟画创作奖。

   O八年九月作品《山神》在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成立五十周年全省美术大展中获优秀作品奖。其国画作品曾发表于《黑龙江报》、《哈尔滨日报》、《广州日报》《名鉴》杂志、《伙伴》杂志,今日黑龙江》杂志。

        二0一0年四月《盛世收藏》栏目组,www.socang.com/365/第194期以《齐人间之美,写花鸟之心》对齐人的国画作品作了专题报道。

  2011年12月被授予国际知名文艺家并载入国际知名文艺家大辞典。

 潇洒皆墨韵     勾勒入精徽
   
   赏齐人的中国画          鸿叶
 
         在黑龙江的中青年国画群体中,齐人是最不张扬的一位。永远的那么谦和、恬淡,不自炫,不浮躁,他以画作风格的独特、技法的娴熟、题材的丰富多样,昭示其艺术的独特个性。    

         中国画历来有工笔与写意两大分支,从题材上可以分为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多种门类,画家或以工笔或以写意的专擅而名闻于世。

         齐人的画,却难以简单地用工笔、写意或花鸟、人物来确定他的归属。在艺术创作道路上,他并不刻意追求自己是哪一门类的画家,工笔也好、写意也罢,全在于哪一种技巧,更能传达所描绘对象的神韵,做到收放如意、取法自然,而化为自己的笔墨。一茎一叶,一花一蕊皆揣摩入微,出之笔下,或尽意挥洒,于墨彩淋漓处传达物像的神韵而不失其本质,或精钩细勒,与状物描形中保持气韵的灵动而不失于刻板,用工笔和写意两种基本对立的技法,根据描写物像的要求而斟酌用之,既有结构严谨的造型能力,又具时代气息的笔墨韵味,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

        他笔下的黑骏马系列,既不同于古代的画马巨匠韩斡、李公麟,又不追求现代的徐悲鸿大师,而从自己的老师李宝瑞先生的画风中脱胎而出,溶入自己的艺术理念。这些马,或低头徘徊,或仰首长嘶,矫健神骏,令人耳目一新。

        荷花是千百年来画家、诗人钟情的品类,已数不清有多少画家创造了多少风格和样式,齐人却能画出自己的风貌,墨彩淋漓,清气满纸,一只精致的翠鸟顿使画面充满无限的生机。

雄鸡也是齐人常画的题材,或墨羽钢啄,或雪羽丹冠,尽显昂扬的斗士,几簇小花,一段疏篱,又把人带进了农家小院的恬适与宁静。

        齐人的画,题材集广,翎毛、花卉、骏马、水禽无所不精,偶尔涉笔人物,一幅《玉兰春睡图》,其严谨的造型,典雅的墨色,称其为专攻人物的画家,亦毫无愧色。而仿古的人物画,更是设色高雅,笔墨精严,于反复渲染中侵透了浓浓的古韵。

        齐人的画是逐渐被人们认识的,但齐人的人品却是早就被师友们一直肯定的了。在传统的中国画品评中,人们常爱说“画如其人”、“画品即人品”。但齐人的谦和、忠厚,又很难从他的纵横挥洒、笔力劲健的画风中体味出来。倒是从他的荷花的题跋中,可以窥见这种画品与人品之间的微妙联想。

        齐人画荷,勿论泼墨、工笔,常节录周敦颐的《爱莲说》以题画,荷花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君子品性成了他做人的准则。他孝父母,敬师长,重友情。师长但有所命、朋友但有所求,他总尽心尽力地去做,不计利害得失,但求心之自安,这在事事讲究付出必对应回报的当今社会中实属难得。他的老师李宝瑞在北京搞个人画展时,齐人自费赴京,布展、挂画、拍照、接待,样样干得那么心安理得、任劳任怨。

        朋友们需要送礼交往找他索画,总是有求必应。有时一副工笔画,几日的辛劳也照样的无偿奉赠,并以能用自己的画为朋友帮上忙而感到欣慰,因为他的从艺之路上,也得到过很多师友的帮助。

        齐人的启蒙老师是著名的环境艺术设计师邱枫先生。为他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础,这是他后来严谨、精准的造型能力的基石。他潜心国画后,大师们的画册成了临摹的范本,也曾精研过八大山人,白石老人的布局、题跋,把大写意画的有模有样,但那不是自己的画。

        师从国画大家李宝瑞先生,才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走进了艺术创作之门。但也层因风格太相似,常被人将自己的画误认为是宝瑞老师的作品而苦恼。后来,书法、篆刻、古诗文这些传统文化的内容,渐渐进入了齐人的作品,他的画发生了质的变化。
如今,齐人的作品终于有了自己的面貌,新,但不怪异;传统,但不陈旧;仿古,又能富有新意;创新,却又和传统笔墨息息相关,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艺术欣赏,自是见仁见智的,粗谈略举,难免以偏概全。如果您走进齐人的作品,在欣赏与品味中,自会有异样的感受。
访著名画家奇人的精彩人生


访著名画家奇人的精彩人生
 





访著名画家奇人的精彩人生





 

 
 
人格 画格和境界
----品读齐人画作有感
李卉芹
 
        与齐人有30年的友谊。那是1980年底我刚到哈尔滨,我们初次见面,他才20岁。齐人是一个纯朴、善良、虚心、好学、认真、刻苦的青年。

        齐人13岁从师家兄李宝瑞。黄永玉先生1987年这样写他的学生:“东北李宝瑞是我多年的朋友,其画怪,其人亦怪,世上从未有如此之画,亦少见如此之人。宝瑞绘画基本功极厚,然其画则远远越出基本功之上。有前人之血缘,有新鲜气派,但不拘泥前人、洋人、今人之格局。世人尝有老口味习惯,稍有异样,则目为不类。宝瑞之作,故时时处于陌生欣赏习惯之中,甚堪叹息,故余极乐予介绍焉。”说李宝瑞的画“像雷、像炮、像大蒜。”由视角引起的听觉和味觉里含有异样的惊悚与辛辣, 甚至也夹杂了激越或者愤怒。

        齐人从童年起就开始了这样一种超凡脱俗的笔墨生涯,用自己的全部年华,全部心血,苦心经营,从不放弃,直线向前拼搏,到两鬓着霜,终于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老师对齐人像对自己的儿子大九一样严厉,齐人也像大九一样接受严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他具备了一个合格的炎黄子孙的品质。

       “许多年青人把老年人都错过了”,齐人却不。他视年长的人像一口深不可测的古井,知道井里边藏着清冽甘甜、营养丰富的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曾经背诵他的另一位老师---大书法家郎鸿叶先生的诗词给我听,说到鸿叶先生的人品和学问景仰之情溢于言表,也颇令我敬佩,尽管当时我们不曾见面。前不久我得到一本《郎鸿叶书法集》,那不单单是一本书法集,也是一本古典文学功底极厚的诗词集,那种高妙的格调实在罕见。他用如此高格的目光观赏齐人的画作,并在《宫装女史图》上题诗云:“娥眉不让六宫春,偏把流光付诗文。应是玉皇书案吏,凡心未了到红尘”。鸿叶先生的那句“文章事,信半须妙手,半得天成。”如果用在齐人的画事上,也未尝不可。

        齐人结交广泛,旧遇新知常常相聚。他的一位好友,也是我多年的朋友张克起先生酷爱音乐、绘画、诗词,他的文艺素养甚至可与他所从事了一生的医务工作比肩,医学拯救人的肉体,文艺陶冶人的灵魂,这位龙江大夫,掌握着把玩人生的双刃剑,对艺术的认识入木三分。他看一幅画,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常常令我和齐人折服不已。真情实意的良师益友,支持真情实意的齐人,产生真情实意的作品,才有活力、有灵魂,才感人至深,齐人的人格和画格也就逐渐达到了豁达、高贵的水平,有古典之魅力,也饱含时代之光彩。

        五十知天命,到此时人在生活中已经成熟,画在生活中也已经成熟。齐人的艺术人生从开始就没离开过生活,没离开过生活中的章法。世间万物各有章法,天地日月是大美的章法,花草鱼虫是小美的章法,这大美和小美皆是生活。齐人能在生活中写生,在生活中提炼,将客观存在的东西,加入自己主观的一笔,这就会有真正的艺术。不论哪个流派的画家,如果离生活太远,不忠于写生,或者照搬自然,离生活太近,不加以概括,一律出不来上乘之作。齐人的画来自写生,源于生活,注重选择,高于生活,这是很多画家难以踏踏实实深入其道的。因此齐人的作品自然有一种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节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齐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造型十分准确,生动感人,更重要的是他知道该画什么,更知道不该画什么,这是优秀画家应该有的、极为关键的一种艺术修养。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国画形成了一套独立、完整的艺术标准和价值体系,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容忽视。创新是人类在进步,是一种理想,是历史的发展规律,是掌握并消化了传统之后的个人风格,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齐人的作品有根底、有血脉、有生活、有品位、有自家面貌,是华夏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责任编辑:刘海洋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